香港成本管理的科学方法
起源
2008年,全球金融风暴席卷香港,经济动荡与十大基建项目叠加,导致建造成本剧烈波动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利比香港适时推出建造成本相对指数(Construction Cost Relativity,简称CCR),通过全球对标为香港建造业提供科学依据。从金融危机到北部都会区的宏伟愿景,CCR不仅记录了香港建造行业成本排名的变化,更为未来创新奠定了基础。
危机中诞生:金融震荡与基建热潮中应运而生
2008年金融风暴令香港建筑业措手不及。为提振经济,特区政府随即推出港珠澳大桥、高铁香港段等十大基建项目,建材与人工成本快速攀升。面对”香港建造成本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?本地建造业的竞争力如何?”等关键问题,在金融动荡与基建热潮的双重作用下,利比正式推出CCR指数。通过将香港建造成本指标与新加坡、伦敦等四大洲近40个城市对比,建立动态评估体系,助力香港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。
演变回顾:16年成本排名变化轨迹
2009至2024年间,CCR如同一面镜子,清晰映照出香港建造成本在国际排位中的起伏变化。第一阶段(2009-2012年)为快速攀升期,香港排名从全球第19位跃升至第6位。第二阶段(2011-2015年)为稳步上升期,正值”十大项目”建设高峰,香港创下历史最高排名——全球第3位,反映出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。第三阶段(2016-2024年)则进入波动下降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2020年疫情对供应链造成冲击,香港的成本排名不仅未显著上升,反而持续走低,有力印证了其供应链的韧性。这些数据既客观记录了经济周期与政策因素对成本轨迹的影响,也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可靠的趋势预判依据。

未来展望: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
在全球竞争环境下,建造成本相对指数(CCR)的作用日益重要。该指数通过对比全球主要城市的建造成本,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,确保决策与市场现状相符。同时,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基准,CCR能有效降低预算超支风险。开发商借助CCR,可以战略性地规划投资,并选择符合财务目标的项目地点。
结语
综上所述,建造成本相对指数(CCR)是香港建造业至关重要的工具,尤其在全球竞争与经济波动的环境下。自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,CCR为国际范围内的建造成本比较提供了科学框架,使开发商能够做出明智决策、有效控制成本并制定战略性投资规划。
展望未来,利比将继续推动创新,推出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”投标价格指数预测模型”。这一先进工具将整合历史数据与实时变量,提升未来6至12个月成本趋势预测的准确性。通过优化成本管理服务,利比致力于提升投标决策质量,确保香港在全球建筑市场的竞争优势。
从利比刊物中探索最新的成本趋势:《2025 年全球年度报告》和《2025 年第一季度香港建筑成本报告》。
更多信息:

陈文康
